中國的光伏產業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,每年以400%的速度快速發展,短短5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強,中國光伏產業取得的進步世界矚目。2014年底,國務院發布的《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(2014-2020年)》,提出到2020年太陽能裝機目標將達到100GW。
但國內光伏產業“大躍進”的結果是:國內光伏產業鏈呈“U”性--沒有技術,上游不容易進去;沒有市場,下游生存空間太小,我國光伏企業多集中在產業鏈的中游,形成“兩頭在外”的格局,即晶硅原材料的供應主要由海外控制,光伏產品的終端市場也主要由海外提供。甚至可以說是“三頭在外”,中國光伏企業的主要融資渠道也在海外。
因此,我國光伏行業的對外依存度相當高。2012年后,歐美持續對國內光伏的“雙反”打擊使得我國光伏產業進入寒冬--產能嚴重過剩,大批企業倒閉。對我國光伏產業“大躍進”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,似乎歐美貿易“雙反”、歐洲削減補貼,歐債危機等都是導致光伏產業危機的重要因素。然而,從更深的層次進行反思發現光伏產業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:
。1)光伏行業攫取暴利的投資思維并沒有給光伏行業帶來技術,僅僅是資金和快速吸取利潤的做法,不能夠支持行業健康正常成長;
。2)傳統低端制造業的思維--擴大產能--對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形成了深度的“捆綁”,造成了產能的無序擴張;
。3)行業內長期存在低價中標行為和較低水平的行政弊端。